浮世尘缘恋文学
——读《朗读者》有感
故事太多,总是想讲给你听;回忆不少,总想拖你与我一起沉溺;文字的承载,总是忽重忽轻;声音的婉转,总是忽远忽近。朗读者,总是捧着手中的岁月,念叨着是时候读读书了,走进熠熠生辉的素人的故事里,享其滋味。一个故事一壶酒,许你倾心许白头 。
——题记
初·遇见
董卿用杨绛与钱钟书决定一生遇见的一段文字开场,开启了一段一段的遇见。我原以为,遇见这个词,更多的是在表达爱情,然而在不同人的生命中,遇见也从不同维度表达着它特有的意义。
父子相遇:
柳传志读儿子婚礼的开场词。这让我想起父亲的话,不华丽不精彩,可我却毕生难忘。我相信不是每一个父亲都有那么深厚的文化底蕴,然而每一个父亲对子女的爱都是一样的深沉厚重。柳传志说:年过四十的儿子之前的笑容从来都是止于皮肤,是遇见了儿媳妇以后,笑容才融入了骨髓……谁说父爱从不细腻,当父亲与子女遇见,父爱也会变得柔软细致。相信这篇开场词,会风靡接下来的婚礼现场……
遇见恩人:
濮存昕读老舍的《宗月大师》。没错,很多人在你经意与不经意间,改变了你人生的格局,点亮你的第二次生命。人生的转角处,他就站在那儿,不早不晚,来的刚刚好。
我们要懂得感恩,感恩遇见。不然真的没有今天的我和一切,不然濮存昕今天还是那个濮瘸子。也许命中注定了一切因果必然,但那颗懂得感恩的心要长存,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有血有肉,有灵有魂
是啊,遇见,人生最美的风景,一不小心就惊艳了整个生命。
渡·陪伴
董卿云:“陪伴很温暖,它意味着这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,那就是时间;陪伴也是一个很平常的词,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慢慢的陪伴就成为了一种习惯。陪伴也是一种力量,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孤岛。失去了陪伴,也失去了生存的意义。”
父与子:
第一位朗读者是童话大王郑渊洁,他讲了自己和父亲的故事。他小时候,因为调皮不只一次被学校开除,他的父亲郑洪升总是对儿子说:“儿子,没关系,我在家教你。”父亲几十年如一日,早上4点钟起床搞学习、写微博,用自己的言传身教,给儿子树立了学习的榜样。让郑渊洁从小对读书和写作产生了极大的兴趣。他父亲这样对他说:“你写多久,我们就活多久。”郑渊洁说:“父母这种默默的陪伴,是支撑我一生努力创作的力量。
母与子:
第二位朗读者他从小失去听力,母亲陪伴读书十六年,是这期节目中最令人感动的朗读者,他就是杨乃斌。
他有一个特别伟大的妈妈。杨乃斌出生后8个月,因一次高烧致使他双耳失聪。为了能够让孩子像健全人一样成长,他的母亲陶艳波从他上小学的第一天开始,就成了他的同班同学。小学、中学、大学,整整陪读了16年。母亲总是搬个小板凳坐在杨乃斌的身边,每天艰难地将老师讲授的知识通过唇语传授给他。杨乃斌虽然听不见,但是,他能大声朗读出对母亲爱的陪伴的感激。他说:“朗读冰心的散文《不为什么》,献给我的母亲,如果不是她16年的陪伴,可能也就没有我的今天,当所有人都想要放弃的时候,只有她还一直坚持,一直鼓励我。
也许陪伴就是世界上最长情的告白吧。
终·眼泪
文章前赫然印着:说到眼泪,你会想到什么呢?软弱?眼泪有时候是软弱,有时候是坚强;有时候是忏悔,有时候是宽容;有时候是羞怯,有时候是勇气;有时候是失败,有时候是成功。就如同每一个人,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的,而当我们要谢幕的时候,也将会在别人的泪水里告别一样。
朗读者斯琴高娃,她读的是贾平凹的散文《写给母亲》 ,中途读着,多次催人泪下,母子虽然一个地上,一个地下,阴阳相隔,但感觉仍然互相牵挂。斯琴高娃非常想念自己的母亲,同时也告诉大家:如果父母健在,就好好地爱他们吧!
这位朗读者是一对夫妻,丁一舟和赖敏,妻子赖敏得了一种遗传罕见的病,就是小脑慢慢萎缩,最后内脏也会慢慢萎缩直至失去生命。丈夫婚前知道妻子有病,依然向她求婚,他说:我是和她的精神世界过日子,而不是和病一起过。和病魔抗争的日子,他们不是选择面对天花板,而是走向大自然,他们骑着三轮车去周游世界。让人最震撼的是赖敏的笑容,那是发自内心的,幸福的,温暖的,似乎能让整个世界都变得明亮起来的笑容。他们朗读了三毛的《你是我不及的梦》。
“眼泪是属于灵魂的东西。”这句话终于有了诠释。
每一个人,每一段故事,都带着《朗读者》的记忆;每一篇文章,每一段朗读,都留着《朗读者》的味道。
董卿说“朗读是传播文字,而人则是展现生命,朗读属于每一个人。”
评论
还能输入140字
用户评论